第890章 老王为难怎对儿徒(2 / 4)

的意识认为是最正确的,必须强压给孩子,认为是对孩子好。但问题是,你的意志不一定是人孩子的意志;你选择的路,不一定是人家非得走道路。你可以去建议,你可以给他展示这条路好——你看看,比你那条路好吧?但是,你不能强压给他,你不能以家长作风,铁着脸:“你必须这么做!不这么做,咱们断绝父子关系!”在这一点上,邱瑞做得不好。那也是幸亏遇到尚师徒这样一个人。尚师徒真不愧是个正人君子。这个人对父母的话一般不反抗。也就是说,尚师徒这样的人往往会被人称之为“好孩子”。父母之命,那不能违抗。违抗,那就是不孝啊——只要是我能接受,哪怕我咬着后槽牙接受呢,我也一定接受!我只要能不反抗就不反抗。别让老人发愁,别让老人伤心。顺者为孝,谁让自己做儿女呢?那就得听老人的话。别惹老人伤心,这是做儿女的义务责任。他自己会劝自己。也就是说呀,对他来说,有一些愚忠愚孝思想。在父母跟自己发生矛盾的时候,不敢活出自我,不敢说:“我应该这么做,我认为你们错。”不敢这么说。也正是因为他这个性格,所以,邱瑞更加有些得寸进尺,老是板着脸:“你应该这么做、那么做!”老是给他儿子指挥。那么也正是如此,潜移默化尚师徒也深受老人的影响。像这样的孩子一般不会有太大主见。遇到一些事情,往往寻求自保,明哲保身,你好我好大家好,往往会有这样的性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

所以,您看吧,每个孩子的教育都是不同的。家庭不同、家长不同,这孩子长大成人的性格、为人处事的方法、道德品行也是不同。咱们说书,以古喻今。有人老说:“传统书,老说他干嘛呀?都是古人的事儿。”古人也是人,他的思维、他的行事逻辑、他遇到的一些困难跟咱们今天差不多少。所以,从这三对父子之间,我们当父母的、我们当儿女的也应该反思反思、反省反省,看看我们这个家庭教育到底怎么做?怎么做才健康?怎么做孩子人格才健全?这一点非常重要。

闲言少叙。说:“既然尚师徒是个好孩子,对父母之命基本上不违抗。那为什么邱瑞他还犯愁呢?回头把尚师徒抓住,拎到他面前,他劝说尚师徒投降,不就完了吗?尚师徒又听他的话,这有什么为难的呀?”要么说他有点“欺负”家尚师徒啊。欺负别人的人难道不知道自己在欺负人吗?只不过被欺负者一而再、再而三地忍自己,那自己有的时候得寸进尺。其实,在自己得寸进尺的时候,内心有时候也有些过意不去,也知道自己有点不对。但是,“我是老家儿,你是我儿子,你就得听我的!”这种思想往往会遮掩住自己的反思。然后,一挺胸脯,“我做得对!”其实啊,这种反思,自己也是知道的。邱瑞也知道自己老欺负这孩子,老是替这孩子拿主意做主,这孩子也是个好孩子,从来没说过不,哪怕有些不高兴,我一瞪眼,把措辞写的严厉一点,这孩子也都会屈从。但是,还是那句话,知子莫若父,知徒莫若师,他知道尚师徒可是个愚忠愚孝之人,大是大非面前够呛啊。尚师徒对大隋是忠心耿耿啊,让他反叛大隋投降瓦岗西魏,这可是大是大非呀。在这个问题上,他未必能听我的。别忘了,有前车之鉴呢!邱王爷就想起了大隋灭南陈的往事。

咱在前文书也说过,邱瑞本来是南陈之臣,南陈大将,手握兵权。尚师徒当时也是南陈的那么一个小将军。后来,大隋朝发大兵要灭南陈,三方定五王,双方进行谈判,邱瑞等于临阵倒戈了,投降了大隋。大隋这才给邱瑞封为长平王,世袭罔替。邱瑞投降了,但尚师徒当时没跟邱瑞在一起,在其的地方抵抗大隋呢。

邱瑞说:“我去说降我这个徒弟、我这干儿子。我过去,他准保投降!”把大话也扔出去了。

结果呢,邱瑞见到尚师徒,要说降尚师徒。尚师徒是宁死不降!告诉邱瑞:“父亲呐,师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