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期流传开的词语自是非常熟悉。
他们当中的有些人,便是从金陵常科书院走出来的。
所以,听了朱高煦这番话,朝堂上的一众官员纷纷出言附和。
“大明的进步需要工业,需要商业,但离不开农业。过去历朝皆重农抑商,朕不搞那一套,但不代表重商抑农。朕一直强调要农工商并重,无论大明的科技发展到何种地步,农业永远是根基。”
朱高煦说到这里,看向站在下方的太子朱瞻域,问道:“太子可知为何?”
“回父皇,儿臣认为,若无农民生产粮食,那天下士人、工人、商人又吃什么?”
朱瞻域躬身答道。
“不错,在确保农业不断进步的同时,大明需要工、商业的繁荣,但大明绝不追求工业至上、商业至上那一套。”
朱高煦斩钉截铁的说道:“这一点,朕希望尔等铭记于心,勿忘台州方氏之鉴。”
他口中的“台州方氏之鉴”,是指数年前发生在台州府宁海县的方氏纺织厂失火桉。
方氏纺织厂是成立于永乐开海时期的地方宗族式工厂,主要产品是丝绸、布匹等纺织品。
该厂的兴盛与方孝孺关系很大,建厂早期全靠方孝孺族人的背景才得以在宁海县纺织行业站住脚。
方孝孺严禁子孙经商,所以他的两个儿子方中宪、方中愈并没有直接参与该厂的经营,皆是以妻族名义参与。
后来,方孝孺致仕后,其长子方中宪在苏州为知府,次子方中愈回乡照顾方孝孺。
方孝孺去世后,方中愈在其妻族的影响下,违反其父生前“子孙不得经商”的规定,毅然投身纺织业。
由于其兄长方中宪是苏州知府,所以方中愈很快就在其妻族的扶持下,成为了宁海县方氏纺织厂的实际控制人。
方中愈嫡长子方文骅是典型的纨绔子弟,他在方中愈去世后,接管家族产业,视纺织厂的工人为奴为婢,为了追求商业利润,对工人们极尽压榨。
最严重的时候,几乎每天都有工人过劳死。
因为大部分工人与该工厂签订的是终身制契约,所以承担不起巨额违约金的工人们为了活命,决定铤而走险。
他们联合起来,趁着方文骅过四十大寿的时候,用一把大火将整个方氏纺织厂烧成了灰尽,就连方文骅及其母族一百三十七口也葬身火海,无一幸免。
由于是多人合伙作桉,所以桉件很快告破。
鉴于此,朱高煦颁布圣旨规定,凡是雇佣契约最长期限不得超过二十年,终身制契约属于无效契约,且雇佣他人劳作,每日劳作时间不得超过六个时辰,连续劳作不可超过五日等等。
“从乾熙十八年起,往后十五年之内,凡省城坊厢常住人口不得超过一百五十万,府城不得超过一百万,县城不得超过五十万,厢外之乡镇的常住人口不算在此列。”
朱高煦道:“为了顺应时事变化,对省府县城坊厢人口总数的限制,每十五年调整一次。”
历史上,明代的州制稍不同于前代,直统于布政司的直隶州为第二级行政区划,地位相当于府而略低;隶属于府的散州为第三级行政区划,地位相当于县而略高。
据相关统计,明朝巅峰时期有府级行政区一百七十多个,县级行政区一千四百多个。
朱高煦在乾熙十年对大明的行政区划制度进行了调整,将全国的二十多个直隶州升格为府,一百多个散州定格为县。
如直统于淮西布政司的直隶州除州,被升格为除州府,下辖全椒县、来安县。
又如淮西庐州府下辖的散州六安州、无为州,被改为六安县、无为县。
朱高煦对省府县城坊厢人口总数加以限制,是为了限制地方官员搞圈地运动,扩大城厢的规模。
毕竟地方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