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攻西争论(3 / 4)

草原人。”

李景隆恭声道:“而草原统治者若要南下进攻我大明,首要联络之人必是盘踞西域的各个部落,因为这样才能进一步蚕食我大明西部和北部之地。”

“正因如此,西域之地显得尤为重要,大明拿下西域,便可以断草原人一臂,削弱瓦剌、鞑靼的实力。因此,臣赞成陛下攻略西域,陛下若对西域用兵,微臣愿效犬马之劳。”

“罢了,是否发兵西域一事,暂且不论。”

朱棣说着话,随即站了起来,负手而立道:“如今哈密生变,朕欲平息哈密乱局,诸卿皆可献言献策。太子,你先说。”

朱高煦恭声道:“父皇,儿臣认为,朝廷应当趁机问责嘉峪关以西的蒙古六卫,最好能拿下其中三、四卫的长官,换上本朝勋臣子弟以为镇守!”

洪武初时,朱元璋派遣徐达北伐,成功攻取大都,元顺帝率大臣宗室等回归漠北草原。

然而,那时的北元势力依旧强大,仅在北方战线,除了扩廓帖木儿(王保保)占据西北之外,还有东察合台汗国称雄西域,各蒙古王公贵族占据河西走廊。

洪武五年,大明在有效控制河西走廊之后,构筑了嘉峪关,并以嘉峪关以东作为朝廷的实际控制范围。

自那时起,一直到如今的永乐三年,为了巩固西北边疆,大明在嘉峪关以西、祁连山以南、青海以北,西至敦煌、哈密一带,陆续册封了七个羁縻卫所。

这七个卫分别是安定卫、阿端卫、曲先卫、罕东卫、沙州卫、赤斤蒙古卫、哈密卫。

因七卫在嘉峪关以西,故而统称为“关西七卫”,又因七卫其掌权者多为蒙古族,故又称“蒙古七卫”。

朱高煦知道,因为朱棣顺利继位的缘故,关西七卫较原历史上提早出现,使得大明的统治延伸到了西域附近,七卫的设置也对大明西北边疆的安定起到重要作用。

然而,当年朱元璋鉴于嘉峪关以西地区的复杂情况和大明军事布置侧重于北方防线,对关西七卫采取了“以夷制夷”的策略。

所谓“以夷制夷”,看似高明,但在朱高煦看来,不过是比较松散的羁縻管理制度。

因为这种羁縻手段,以当地人为官,朝廷不派军队,防务自理,相应也不屯田,朝廷不向七卫收取赋税,当地赋税完全归当地所有。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朱高煦认为,“以夷制夷”等于把人事权、军事权、财政权全交给了关西七卫的头人。

这必将导致大明朝廷对关西七卫缺乏有效的管辖,使得七卫在周边游牧部落与西域各方势力的牵扯下,逐渐与大明离心离德。

所以,他要建议朱棣趁着哈密生乱,问罪其余几卫,最好能像之前强势插手哈密事务把脱脱空降过去一样,换上大明的勋臣子弟去坐镇关西,如此便可为将来攻略西域做基础。

因为朱棣昨天就此事与朱高煦商议过,故而他此时听了朱高煦所言之后,并没有露出太过惊讶的表情。

但殿内其他人却是第一次听到朱高煦这种观点,包括诚意伯刘璟在内,皆感受到了不小的震撼。

对关西七卫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是太祖高皇帝定下的规矩,而太子朱高煦的意思却是要从根子上改变这个策略。

朱棣望向徐辉祖道:“魏国公,你觉得太子的建议如何?”

“陛下,臣反对。”

徐辉祖不得不起身朝朱高煦作揖,以示告罪道:“请太子殿下恕罪,臣确实有不同的看法。”

朱棣笑道:“魏国公不必如此,大明不以言获罪,有朕在,太子岂会怪罪你?”

“儿臣不敢。”朱高煦当即起身作揖道。

“都坐下。有异议才是正常的,没有异议反而成了一言堂。”

朱棣抬手虚按,示意朱高煦、徐辉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