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七七章 隐喻(下)(1 / 3)

新顺1730 望舒慕羲和 244 字 2021-07-01

“班定远言寒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皆以罪过徙补边屯。而蛮夷怀鸟兽之心,难养易败。今君性严急,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

“微臣以为,虽有千七百年之隔,但道理依旧可用。经略南洋,必要知南洋与内地之异同。”

刘钰也不管皇帝的比喻,直接用班超的原话,回答了皇帝比喻之外的现实的人选问题。

班超的意思说的也挺直白的殖民地、边疆地区的驻军,基本都是“人渣”,哪有什么好鸟?要么是被流放过去的罪犯、要么是些渴望立功的、渴望发财的“冒险家”,没没什么孝子顺孙。

孝子顺孙谁去边疆区殖民地啊?在家考科举不好吗?

所以啊,做“西域都护”的人,一定得明白,别那么死板,别把那里当成内地治理。

简小过、总大纲,只要基本路线没错、别叛乱、别有裂土称王之心,剩下的最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皇帝微微颔首,表示赞同。

他从身边拿起一本《后汉书》,熟练地翻到了《班梁列传》,读道“定远慷慨,专功西遐。坦步葱、雪,咫尺龙沙。”

“千七百年过去,慷慨二字,早已不是原本的意思。可以史为鉴,里面的一些道理,如今依旧可用。”

“爱卿所言极是,这‘西域都护’的人选,真就需得明白这一点。因地制宜,总言之便是要简小过、总大纲。”

“朕对将来南洋的事,倒并没有考虑那些自立裂土的可能。只要天朝海军犹在,南洋便与内地诸省无异。”

“只是,单单明白这个道理,怕是不够的。还需要懂西洋诸国事、懂外交、懂南洋各国的情况、风土、人情、宗教。”

“朕以为,还是要从当年靖海宫出身的人里面选。所谓举贤不避亲,但放到自己身上,难免要考虑避嫌。朕似乎不该问爱卿?”

皇帝既然用窦固和班超的事打比方,刘钰也顺着这个比方说道“昔年班超立功,窦孟孙表其功,却求更选使使西域。汉明帝曰吏如班超,何故不遣而更选乎?”

“臣不荐人。只是表述各人的功勋、能力。至于选谁为将来节度南洋之人,自是陛下圣裁。”

听起来,窦固当年做的事,如同脱裤子放屁先是说了班超的功绩、胆识、谋略,以及三十六人平鄯善的勇壮。然后又请求汉明帝派个人,继续出使西域。

皇帝直接就回了句,班超不挺好的吗?还用找别人吗?

但这个脱裤子放屁是有意义的,这种事,作为领军的重臣,而且还和班超算是有提携之恩,是不应该自己主动向皇帝推荐的。重臣不推荐自己提拔起来的人,但可以表奏其功绩,恩归于天子。

如今放在大顺,也几乎是一样的情况。

南洋的事情复杂,朝中很多大臣,资格足够,问题是能力不行。不是说他们笨,而是他们根本不清楚南洋的情况,也根本不懂贸易。万一遇到个呆板点的,根本压不住南洋。

皇帝用班超和窦固打了个的比喻,亦算是明确了意思,刘钰可以攻南洋,但攻下南洋后必定是要回朝的。

虽然说得比较给刘钰面子,说南洋剩下的事,定远侯那样一线人员去操作就是了,用不到“九卿”级别的在那蹲着。

那这“班超”的人选,既要有能力,还要会与西洋人打交道、还得明白南洋的地理风土人情等,其实范围就已经很小很小了。

只要以“大局为重”,那么选出来的,肯定是刘钰身边的人。

最起码、或者说最淡薄的关系,也得有个师生之义。

更不要说靖海宫里最优秀的那些人,刘钰肯定和他们关系都不错。

人选问题,刘钰觉得还是让皇帝去选吧。虽然皇帝嘴上说,海军既成,很多事和以前就不一样